新常態下,要以智能制造為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實現重大智能裝備和產品的自主可控,推廣普及智能工廠,提升制造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完善制造業國家創新體系和綜合標準化體系,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實現中國智造跨越式發展。
推進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成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領導小組,負責協調智能制造標準化各部門、行業。開展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及規劃工作,組織開展智能制造基礎、通用標準研制工作,組織研究國內外智能制造標準化進展,推進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示范應用。
危機終究是掩蓋不過去,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此條件下,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目標與路徑尤為重要,但啟動“中國制造2025”前要先換思維。
我國已經進入制造業升級階段,國家“十二五”規劃將高端設備制造以及信息產業列入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這將極大的帶動
500噸液壓機的市場需求,行業前景十分廣闊。
當前我國經濟不僅出現了增長速度換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迫切要求、形成了“三期疊加”現象,而且出現了“三期疊加”與民營企業發展困難期“相互交織”局面,呈現“四期交織”狀態。在“四期交織”背景下,制造業民營企業發展主要面臨四大困境:一是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帶來市場需求持續疲弱、企業生產經營外部環境大面積惡化的困境。二是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仍然難解與企業勞動成本持續上升壓力進一步加大相互推進、企業生產經營綜合成本持續攀升和企業經濟技術升級所需資金嚴重不足的困境。三是國家頒布的清費減稅等優惠政策陸續出臺、但規模以上中小企業仍然很難得到真正實惠的困境。目前很多規模以上中小企業不僅承擔著高達30%左右的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負擔,而且還承擔著相當于企業應稅50%~70%的教育附加、城鄉建設附加、水資源費和“五險一金”配套等眾多繳費負擔。四是企業自身發展仍存在眾多內在缺陷的困境。主要表現為公司治理水平和檔次仍然嚴重偏低、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創新能力仍然嚴重不足以及企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水平仍然較低等。
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下降,人口紅利期結束,比較優勢逆轉,對未來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因素。需要培育新增長點、發展新經濟,作為長期發展的動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持久的支撐。
要看到,新經濟不僅顛覆了傳統經濟體系,也改變或修正了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定理,零邊際成本、共享經濟成為常態,必須創新思維、創新理論,不能用傳統理論的教條禁錮新經濟。抱殘守缺、僵化保守,必然陷入結構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