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制造業是我國經濟支柱性產業,但是,我國制造業卻一直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在新常態下,我國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還需先從制造業先行,促使制造業轉型升級。
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非在制造業先行先試不可。因為,制造業是我國經濟支柱性產業,我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但卻面臨大而不強的尷尬。加之當前,我國制造業PMI和匯豐制造業PMI雙雙持續走軟,一方面表明中國制造業增速呈現不斷放緩的走勢,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制造業正處在由傳統制造業向新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猶豫期”。所謂新型制造業,就是依靠科技創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就業、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競爭能力、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造業。那么,經濟新常態下,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歸根結底在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創新驅動,促使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中國結合自己的國情和制造業實際,把握好發展路徑和方向,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中國智造”的前景一片光明。
公開資料顯示,“德國工業4.0”最初由德國政府于2013年提出。它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提出繼蒸汽機的應用、規?;a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過去很多年,在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支撐下,“MADEINCHINA”遍布全球。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占比約20%,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不過,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疲弱,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形勢嚴峻,
液壓機制造業的增長潛力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抓手。
“而我國制造業當前的形勢是,外部面臨制造業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壓力,內部則存在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供給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全球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表示,近年來,隨著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國相繼掀起了機器人研發熱潮。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以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是衡量一個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我國機器人技術、產業起步較晚,目前我國仍然是全球制造業大國,但要保持這一地位,必須緊跟美、德、日、韓等發達經濟體,盡快完成高新技術引領下新一輪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從政府層面傳出的聲音足以看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從最初我國的“制造業大國”向“智造業強國”轉型相契合。
制造企業老板首先轉變觀念,從生產型企業向市場型企業轉變,同時,要結合企業所屬行業的特色,尋找自己企業的工業互聯模式,尋找自己的轉型升級之路。